在线新华字典

   拼音检索   偏旁检索   申请收录

本站新华字典共收录20000多个汉字,可以直接搜索,也可以按拼音(拼音搜索,无需输入声调)和部首检索,而且不但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汉字的字意和相关解释,还可以查询到汉字的读音、笔画、笔顺、部首等,此外还可以查询到汉字的字源(汉字起源来历)、真人发音、注音、五笔编码、仓颉编码、郑码、Unicode编码、四角号码等等。这里列举一批异体字𠂆,亲可单击或复制到搜索框中搜索其意。

[dū] [dōu]

字“都”的解释和评论
【四角号码】:47627
【郑码查询】:bmy 【gb2312码】:B6BC
【Big5编码】:B3A3
【uci-code】:CJK 统一汉字 U+90FD
【首尾分解】:者阝
【部件分解】:耂日阝 【造字法】:形声;从阝、者声
【汉字结构】:左右结构
【汉字五行】:火
【汉字笔顺】:一丨一ノ丨フ一一フ丨
【笔顺编号】:1213251152
【笔顺读写】:横竖横撇竖折横横折竖
【常用词组】:
1. 都 [dōu]
都 [dōu]
  • 都察院 dū chá yuàn[the central conerol organization in Ming,Qing dynasties] 明清时的中央监察机构
  • 都城 dū chéng[capital] 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采邑;首都;国都
  • 都德 dū dé[Daudet,Alphonse] 法国小说家。其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《最后一课》是世界文学中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
  • 都督 dū du [governor of province;military governor]∶总兵。古代的军事长官。清初总兵一般都兼都督。同知、都督佥事官衔。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,兼管民政
  • 都给事中 dū jǐ shì zhōng[title of officer in Ming Dynasty] 官名。六科的长官,掌管侍从、规谏、稽察、补阙、拾遗等事都给事中舒化论 瑞迂滞不达政体。——《明史·海瑞传》
  • 都护 dū hù[title of the highest administrative commanding officer in border area] 古代官名。设在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--唐. 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
  • 都会 dōu huì[city;metropolis] 都市
  • 都江堰 dū jiāng yàn[Dujiang Weirs]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,在四川省灌县境内。该工程为公元前256年秦朝时李冰父子主持修建,以后历代又经改造,工程系将部分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灌溉农田,过去总灌溉面积20多万公顷,目前已达46万公顷
  • 都市 dū shì [metropolis]∶国家的主要城市
  • 都试 dū shì[a military examination manner in Han Dynasty] 汉代一种讲武习兵的考试制度如古都试之法。--宋. 苏轼《教战守》
  • 都司 dū sī[army and goverment office] 指都指挥使司,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以钦依都司掌徼巡。--清. 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  • 都统 dū tǒng[commander-in-chief of one of the Eight Banners (military-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of the Man nationality in the Qing Dynasty)] 清代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
  • 都尉 dū wèi[title of the military officer subter general] 官名,次于将军的军官
  • 都御使 dū yù shǐ[title of the officer] 官名,都察院的长官公为都御史。--明. 崔铣《记王忠肃公翱三事》
  • 都柱 dū zhù[thick column] 粗大的柱子。都,大。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,施关发机。--《后汉书.张衡传》
【详细解释】:
1. 都 [dōu]2. 都 [dū]
都 [dōu]〈副〉

  • 全部 [all]
  •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渐黄昏,清角吹寒,都在空城。——姜夔《扬州慢》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。——清· 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  • 又如:你的话并不都对;都子(乞丐);都把势(总头目)
  • 跟“是”字合用,说明理由。如:都是你老磨蹭,害得我们来晚了
  • 用来加强语气,表示某事物极端的、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[even]。如:今天天气真怪,中午比早晨都冷
  • 表示已经 [already]。如:茶都凉了,赶快喝吧!
  • 另见 dū
都 [dū]〈名〉

  • (形声。从邑,者声。从“邑”,表示与城市有关。本义:建有宗庙的城邑)
  • 同本义 [capital],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,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,没有的叫邑都,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。——《说文》距闰王百里为都。——《周礼》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,无曰邑。——《左传·庄公二十八年》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田畴秽,都邑露。——《荀子·富国》
  • 又如:都鄙(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);都家(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);都亭(都邑中的传舍);都甸(都邑郊外之地)
  • 邦国的都城,国都 [capital]国都曰都,都者,国君所居,人所都会也。——《释名》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—— 诸葛亮《出师表》秋九月,权迁都建业。——《三国志·吴主传》都门帐饮无绪。——宋· 柳永《雨霖铃》
  • 又如:奠都;定都;故都;国都;京都(旧时称国都);旧都(故都);迁都;行都(旧时指临时的首都);都下(京都之下。即京城);都内(京城内的府库);都邑(首都);都辇(京师);都畿(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)
  • 引申为城市 [big city]傅之其人,通邑大都。——王安石《报任安书》召有司案图,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——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  • 又如:都道(都城的街道);都阃(都市郭门。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。阃:门坎);都庄(都城的大道)
  •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、采地 [fief;feud]凡造都鄙。——《周礼·大司徒》。注:“都鄙,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,其界曰都。鄙所居也。”邦都之赋。——《周礼·大宰》。注:“四郊去国百里,邦甸二百里,家削三百里,邦县四百里;邦都五百里。”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——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  • 又如:都鄙,都家(周公卿、大夫、王子弟的采邑,封地)
  •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。明、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,图下分十庄,图有地保;图上设都,相当于区或乡 [region;countryside]族长严振先,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,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。——《儒林外史》
  • 头目,首领 [head]。如:都老(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);都长(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);都纂(总编纂);都鬼(迷信说法,阴间鬼的头领);都判官(迷信说法,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)
  • 唐、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,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[hundred persons]。如:都伯(统领百人的军官);都排(百人长。都是军队编制名称,唐和五代,都为千人,宋时缩为百人);都司(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,正四品);都尉(官名。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)
  • 吏的俗称 [official]。如:都护(官名);都监(官名);都府(中央所属各部、府的长官);都校(五代时武官名);都将(后魏铸钱官);都统制(官名。南宋建炎元年始置);都察院(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);都老爷(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,御史的口头称呼);都头(州县的捕盗头目;总头目);都知(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)
〈动〉

  • 建都 [found a capital]据天下之雄图,都六合之上游。——柳宗元《封建论》
  • 聚集 [accumulate]都,凡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训》都部者,都统其众也。——《后汉书·齐武王縯传》注水泽所聚谓之都。——《水经注·水文注》顷择其遗文,都为一集。——《文选·与吴质书》
  • 又如:都居(水积聚的地方);都场(聚会的地方);都泽(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)
  • 率领 [command]。如:都督(统率,率领);都部(统率兵众)
〈形〉

  • 美好的样子 [elegant]身长八尺,仪貌都雅。——《三国志·孙韶传》不见于子都。——《诗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。传:“世之美好者也。”妻子衣服丽都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  • 又如:都冶(美艳的样子);都雅(优美文雅的样子);都长(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);都鄙(文雅与卑陋)
  • 大 [great]军惊而怀都舍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。——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  • 又如:都匠(大匠);都酿(大的酿造作坊);都坑(公共厕所);都灶(蒸炊用的大灶)
〈副〉

  • 统统,完全 [all]都,凡也。——《广雅·释训》
  • 又如:都齐(完全,统统);都数(总数);都领(总领,总管);都邮(古指邮驿总站);都来(统统;总共;总计);都凡(总共)
  • 另见 dōu
【字形演变】:

金文1;

金文2;

金文3;

金文4;

侯马盟书;

秦简;

小篆;

隶书
【字源来历】:

本义是有先君宗庙的大城市,引申为国家的都城,又引申为都(dōu ) 、全、大。金文1-3虽字形略异,但构成要素相同,由 “者” 和 “邑”组成。“者” 的甲骨文写作 “” , 是 “柴祭天” 的意思, 即在祭祀活动中以火烧木柴使之生烟,上达天神。《礼记·祭法》: “燔柴于泰坛,祭天地。”凡天子居住的地方都要有这样的祭坛。 而 “邑” 的甲骨文写作 “” , 上边的 “口”表示城镇的围墙,下边跪坐的人表示居民,作为部首 “邑”代表城邑。“者” 与 “邑”合起来就是有祭坛的城邑,自然是帝都,都市了。金文写法不一,正是秦未统一文字前的常见现象。木柴下边的 “火” 字或写成“口”或写成“”都是传讹之笔。 小篆将金文字形统一并使之规范, 基本构成和字义相同。



手机站 友情链接 在线成语词典 (推荐使用“谷歌浏览器”,或兼容IE10、IE11内核的360等浏览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