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新华字典

   拼音检索   偏旁检索   申请收录

本站新华字典共收录20000多个汉字,可以直接搜索,也可以按拼音(拼音搜索,无需输入声调)和部首检索,而且不但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汉字的字意和相关解释,还可以查询到汉字的读音、笔画、笔顺、部首等,此外还可以查询到汉字的字源(汉字起源来历)、真人发音、注音、五笔编码、仓颉编码、郑码、Unicode编码、四角号码等等。这里列举一批异体字𠂆,亲可单击或复制到搜索框中搜索其意。

[líng]

字“陵”的解释和评论
【四角号码】:74247
【郑码查询】:ybor 【gb2312码】:C1EA
【Big5编码】:B3AE
【uci-code】:CJK 统一汉字 U+9675
【首尾分解】:阝夌
【部件分解】:阝土八夂 【造字法】:形声;左形右声
【汉字结构】:左右结构
【汉字五行】:火
【汉字笔顺】:フ丨一丨一ノ丶ノフ丶
【笔顺编号】:5212134354
【笔顺读写】:折竖横竖横撇捺撇折捺
【常用词组】:
  • 陵迟 ling chi衰微的意思。
  • 陵迟 ling chi衰微的意思。
  • 陵驾 líng jià[override;put oneself above] 超越;高出徒以冯[凭]借世贤,用相陵驾。--《宋书.恩幸传序》
  • 陵轹 líng lì同凌轹
  • 陵庙 líng miào[tomb] 全部或部分在地面之下,或者全部在地面之上存放尸体的房屋
  • 陵墓 líng mù[mausoleum; magnificent and monumental tomb] 领袖、烈士、知名人士或帝王及后妃的坟墓
  • 陵寝 líng qǐn [emperor's or king's resting place;mausoleum]∶帝王及后妃的坟墓及墓地的宫殿建筑
  • 陵替 líng tì 〈方〉
  • 陵压 líng yā[bully and oppress] 欺压
  • 陵园 líng yuán [tombs surrounded by a park]∶本指帝王或诸侯的墓地,今通称以陵墓为主的园林。也作园陵
【详细解释】:
〈名〉

  • (形声。从阜( fù),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。夌( líng)声。本义:大土山)
  • 同本义 [high mound]陵,大阜也。——说文》如山如阜,如冈如陵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天保》殽有二陵焉。——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陵阜陆墐。——《国语·齐语》鸿渐于陵。——《易·渐卦》古陵蔚起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  • 又循陵而走。
  • 又如:陵谷(山岭和深谷);陵谷变迁(高山深谷变换位置。比喻世事变化);陵丘(后高前低平的大丘);陵居(居住在高陵地区);陵隰(山陵和低湿之地);陵阿(山陵);陵衍(高而广的丘陵地)
  • 引申指帝王陵墓 [mausoleum]乐游原上望昭陵。——杜牧《将赴吴兴登乐游原》乃强起扶杖,执图诣寺后,有古陵蔚起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举一滴可包陵谷。——唐· 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  • 又如:其南陵,其北陵;陵屋(帝王墓地的建筑);陵田(陵墓旁的田地);陵表(墓碑;墓表);陵户(看守帝王陵墓的人);陵寝;陵庙
  • 山,山头 [mountain; top]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。——《孙子·军争》山无陵,江水为竭。——《乐府诗集·鼓吹曲辞一》
  • 姓。如:陵尹(复姓)
〈动〉

  • 升,登 [ascend]陵重巘。——张衡《西京赋》
  • 又如:陵云(升上云霄。比喻超尘绝俗或神仙的境界);陵霄(升上云霄。比喻志气高远。通凌云)
  • 超越,逾越 [surpass]陵水经地。——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  • 又如:陵忽(超越;欺侮);陵架(超越其上);陵越(超越。也作凌越);凌迈(超越)
  • 欺侮;欺压 [bully]在上位,不陵下。——《礼记》为巡缴所陵。——宋· 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见陵之耻。——《战国策·燕策》修成子仲骄恣陵折,吏民皆患苦之。——《加急记·外戚世家》
  • 又如:陵折(欺压,折辱);陵虐(欺侮虐待。也作凌虐);陵侮(欺侮)
  • 日渐衰微 [decline]帝王之道,日以陵夷。——《汉书·成帝纪》
  • 又如:陵夷(渐次衰颓。同陵迟);陵弛(渐次衰颓、废弛)
  • 凌驾 [override](宁成)好气,为人小吏,必陵其长吏。——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
  • 又如:凌架(凌驾);陵跨(跨越;凌驾)
【字形演变】:

甲骨文夌;

甲骨文陵;

甲骨文陵;

金文夌;

金文陵;

金文陵;

金文陵;

金文陵;

小篆夌;

小篆陵;

隶书夌;

隶书陵
【字源来历】:

“夌”与“陵” 同源。 “夌”字甲骨文、金文写作“” , 上边是表示高大土原的 “坴”(读lù) ,下边是向下走的人,会意人从高原走下走上。“陵” 本是登高,后多指高大的山陵。《说文》 : “陵,大阜也。”甲骨文写作“” , 由表示山丘和阶登的“ ” (阜)和突出脚部的人“”组成,表示人登高。金文写作“”。仍可看到有阶的山丘, 但人形已不如甲骨文直观。 小篆在规范笔画后写作 “” ,成为 “从阜,夌声” 的形声兼会意字( “夌” 字本身也有登高义)。隶书(汉《礼器碑》 )大胆省略笔画, 写作 “” 。



手机站 友情链接 在线成语词典 (推荐使用“谷歌浏览器”,或兼容IE10、IE11内核的360等浏览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