雩 [yú]
字“雩”的解释和评论
【四角号码】:10027
【郑码查询】:fvbz
【gb2312码】:F6A7
【Big5编码】:B3B8
【uci-code】:CJK 统一汉字 U+96E9
【首尾分解】:雨亏
【部件分解】:雨一丂
【造字法】:(暂无)
【汉字结构】:上下结构
【汉字五行】:水
【汉字笔顺】:一丶フ丨丶丶丶丶一一丨
【笔顺编号】:14524444115
【笔顺读写】:横捺折竖捺捺捺捺横横折
【详细解释】:
〈动〉 (形声。从雨,亏(于)声。本义: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) 同本义 [offer sacrifices and pray for rain]雩,夏祭乐于赤帝,以祈甘雨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则帅巫而舞雩。——《周礼·司巫》大雩者何,旱祭也。——《公羊传·桓公五年》。注:“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雨,故谓之雩。”雩而雨,何也?曰,无何也,犹不雩而雨也。——《荀子·天论》 又如:雩宗(设祭坛祭水旱);雩祭(求雨祭祀);雩敛(向人民征收祈雨祭礼所需的费用);雩坛(求雨的祭坛)
【字源来历】: “雩” 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乐舞祭祀。《说文》 : “雩,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。” 商代的甲骨文1-2的雩字上边是 “雨” 形,下边是舞蹈的人形,会意在以舞祈雨。3-5下边是“于” 字,“于” 是乐器“竽” 的初文,与雨字组合在一起,既表示用吹乐求雨,也成了 “从雨,于声” 的形声字。周时的金文与甲骨文字形近似,个别写做“上羽下于”,用羽代雨,也是表现舞人头戴的羽饰,仍是形声字。秦小篆有 “上雨下于” 和 “上羽下于” 两个写法。注: 古文字中有一 “粤” 字,是室内祭祀的一种形式。《说文》 :“粤,亏也。审慎之词者。”后借指南方地区和民族。后与 “雩” 合拢,仍与祭祀有关。至战国时与小篆 “雩” 分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