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字源来历】: “鼎” 是个部首字。是古代重要器物。多为两耳三足(方鼎四足) ,用于烹调。相传夏朝的大禹铸九鼎以示天下,奉为神器,为传国之宝。由此象征王位和国家。 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写作“、 、 、、、 、 、、 ” , 都是形状不同的鼎形, 器形纹饰毕现, 如描如画, 生动传神, 是典型的象形字。小篆夸张了 “鼎”的耳、足部分,远不如甲、金文直观。隶书(汉《鲜于璜碑》 )以直笔方折改变了篆书的弧笔圆折,完成了汉字由 “画”到“写” 的进化过程,从而成为今文。“鼏” 字《说文》称: “以木横贯鼎耳而举之。” 从金文、小篆写作“、 、”看, 不是本义。 上边是表示覆盖义的 “冖” (读mì) , 下边是 “鼎” ,应为鼎盖或有盖之鼎。图为 “象形字书画” 《九鼎图》昔禹王治水平天下,划九州为冀、青、豫、扬、徐、梁、雍、兖、荆,又收九牧之金,冶于荆山,铸九鼎象征社稷,成国之重宝,故有 “一言九鼎” 之语,示出言郑重、诚信。春秋五霸逐鹿,楚庄王陈兵周,探问九鼎式样、重量,而生 “问鼎” 之典故。史书记载,鼎上刻满各路妖魔鬼怪之形,用以提示族人免受伤害。九鼎于周末没于泗水彭城。唐宋年均曾仿制,后被金人掠去,不知下落。对图中器兆,禹王鼎乃周至西汉不同时期之器形,分别为:“司母戊” “大克” “蔡侯” “曾侯乙” “人面纹” “蝉纹” “盘口” “卧虎” “獣面纹” 等。丁亥榴月燕人大熊为鼎写真于石门寓中规格: 高208CM 宽91C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