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新华字典

   拼音检索   偏旁检索   申请收录

本站新华字典共收录20000多个汉字,可以直接搜索,也可以按拼音(拼音搜索,无需输入声调)和部首检索,而且不但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汉字的字意和相关解释,还可以查询到汉字的读音、笔画、笔顺、部首等,此外还可以查询到汉字的字源(汉字起源来历)、真人发音、注音、五笔编码、仓颉编码、郑码、Unicode编码、四角号码等等。这里列举一批异体字𠂆,亲可单击或复制到搜索框中搜索其意。

[yì]

字“益”的解释和评论
【四角号码】:80102
【郑码查询】:uaol 【gb2312码】:D2E6
【Big5编码】:AF71
【uci-code】:CJK 统一汉字 U+76CA
【首尾分解】:丷皿
【部件分解】:丷一八皿 【造字法】:会意;从皿;从水
【汉字结构】:上下结构
【汉字五行】:土
【汉字笔顺】:丶ノ一ノ丶丨フ丨丨一
【笔顺编号】:4313425221
【笔顺读写】:捺撇横撇捺竖折竖竖横
【常用词组】:
  • 益虫 yì chóng[beneficial insects] 对人类有益的昆虫,如螳螂、蜜蜂、蚕、蜻蜓、瓢虫等
  • 益处 yì chù[benefit;profit;advantage] 有益的地方或好处
  • 益发 yì fā[all the more] 表示动作、行为或事物性状在程度上的加深,相当于越发、更加大家益发爱读书了
  • 益母草 yì mǔ cǎo[motherwort] 益母草属(Leonurus)的一种植物,尤指欧州益母草,旧大陆一种有苦味的益母草属植物(L. cardiaca),叶楔形,具齿,花小、紫色,成腋生的轮
  • 益友 yì yǒu[friend and mentor] 对自己的思想、工作、学习有帮助的朋友圣贤之君,皆有益友。--《晏子春秋.杂篇》
  • 益州 yì zhōu[the Yi State] 现在四川省一带。这里指蜀汉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-- 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【详细解释】:
〈动〉

  • (会意。小篆字形。象器皿中有水漫出。从皿,从水。“水”已隶变。本义:“溢”的本字。水漫出)
  • 同本义 [overflow]益,饶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按,从水,浮于四,会意。字亦作溢。
  • 引申为水涨澭水暴益。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  • 在某些方面增加(如体积、数量、程度等) [increase]损益,盛衰之始也。——《易·杂卦传》人或益之,人或损之,胡可得而法?——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有所广益。——诸葛亮《出师表》斟酌损益。大有所益。——《资治通鉴·汉纪》
  • 又如:增益;延年益寿;益甲(增兵);益兵(增加兵力);益封(增加封邑);益军(益兵);益损(增减;兴革);益算(增加岁数);益赋(增加赋税)
  • 助;补助 [help]与我齐者,吾不与处,无益我者也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贵当》
  • 扩大,加大 [expand]民众城小,则益城。——《谷梁传》
〈形〉

  • 有益, 有利 [beneficial]。如:益鸟
  • 富裕 [prosperous]其家必日益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贵当》
  • 骄傲自满 [conceited and self-satisfied]有貌愿而益, 有长若不肖。——《庄子》
〈副〉

  • 更加 [all the more]君之疾在肌肤,不治将益深。——《韩非子·喻老》如水益深,如火益热。——《孟子》益狎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三戒》香远益清。——宋· 周敦颐《爱莲说》敌行益还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  • 又如:精益求精;益用伤悼(更加悲伤);益复(更加;越发);益发(更加,越发)
  • 渐渐 [gradually;little by little]益习其怕,又近出前后(习,熟悉,习惯)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三戒》
〈名〉

  • 任何一种好处或利益 [advandage;profit;benefit]——跟“害”相对谦得益。——宋· 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·序》无益吾事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有益于身。——清· 刘开《问说》取善之益。
  • 又如:受益不浅
  • 州名 [Yi prefecture]。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约当今四川省折多山,云南省怒山、哀牢山以东,甘肃省武都、两当,陕西省秦岭以南,湖北省郧县、保康西北,贵州省除东边以外地区
【字形演变】:

甲骨文1;

甲骨文2;

甲骨文3;

甲骨文4;

金文1;

金文2;

小篆益;

小篆溢;

隶书益;

隶书溢
【字源来历】:

“益” 是 “溢” 的初文。本是水满溢出,后加 “水” 作 “溢” 。《说文》 : “益,饶也。从水、皿。” “溢,器满也。从水,益声。” 甲骨文写作 “”, 都象水溢出器皿的形状。 金文写作 “” , 虽不如甲骨文形象生动, 也可看出由甲骨文演化而来的痕迹。 小篆写作 “” , 把“水”横放在 “皿” 上, 却也直白。 隶书(汉《华山庙碑》 )据小篆结构写作 “” , 已是今文。 小篆另加 “水” 写作 “” ,强化水溢出。



手机站 友情链接 在线成语词典 (推荐使用“谷歌浏览器”,或兼容IE10、IE11内核的360等浏览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