愧 [kuì] 字“愧”的解释和评论
|
【四角号码】:96013
|
【郑码查询】:unj
|
【gb2312码】:C0A2
|
【Big5编码】:B75C
|
【uci-code】:CJK 统一汉字 U+6127
|
【首尾分解】:忄鬼
|
【部件分解】:忄鬼
|
【造字法】:形声;从忄、鬼声
|
【汉字结构】:左右结构
|
【汉字五行】:木
|
【汉字笔顺】:丶丶丨ノ丨フ一一ノフフ丶
|
【笔顺编号】:442325113554
|
【笔顺读写】:捺捺竖撇竖折横横撇折折捺
|
【常用词组】:
|
- 愧汗 kuì hàn[perspire from a sense of shame;extremely ashamed] 羞愧得冒出了汗,形容羞愧至极愧汗绝足追奔尘。--袁桷《络马图》
- 愧恨 kuì hèn[be ashamed and remorseful] 因羞愧而自恨内心深自愧恨
- 愧疚 kuì jiù[be ashamed and uneasy] 惭愧内疚
- 愧赧 kuì nǎn[blush with shame;ashamed and blushed] 羞愧脸红
- 愧色 kuì sè[ashamed look] 羞愧的脸色
- 愧怍 kuì zuò[be ashamed] 惭愧
|
|
【详细解释】:
|
〈动〉- (形声。从心,鬼声。本义:惭愧)
- 同本义。同“媿” [ashamed]小则如愧。——《礼记·儒行》尚不愧于屋漏。——《诗·大雅·抑》不愧于人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何人斯》虽颜惭未知心愧。——《魏书·列女传》纵上不杀我,我不愧于心乎?——《史记·张耳陈余列传》谌虽暴抗,然闻言则大愧流汗。—— 柳宗元《段太尉逸事状》能不愧老人之言否。——清· 周容《芋老人传》下恐愧吾师矣。——清· 方苞《左忠毅公逸事》兹游快且愧矣。——《徐霞客游记·游黄山记》兼愧贵家子。——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- 又如:愧心(内心惭愧);愧悔(惭愧后悔);愧服(衷心佩服他人,自惭不如);愧灼(极言惭愧之意);愧天作人(上愧对天理,下愧对人事)
- 折辱人;使羞惭 [ashame]昭王闻之,欲愧之以辞。——《战国策·齐策》
- 又如:愧辱(羞辱)
- 责人罪咎 [blame]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病人,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。——《礼记·表记》。注:“病、愧谓罪咎之。”
|
|
|
【字源来历】: “媿”是 “愧” 的初文。 甲骨文写作 “” , 是祭祀活动中女人代替男人戴面具做“鬼”形,自有羞愧义。《说文》: “媿,慙(惭)也。从女,鬼声。 ”此工作或由专人承担, 故又因此成姓。金文和小篆1写作“、 ” ,成左女右鬼结构。小篆2又将“女”换成“心” ,组成“愧” 。《说文》称:“愧, 媿或从恥省(省去耳)。 ”今多用此字。隶书据此写作“、 ” , 已是今文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