豕 [shǐ] 字“豕”的解释和评论
|
【四角号码】:10232
|
【郑码查询】:gqa
|
【gb2312码】:F5B9
|
【Big5编码】:A8A8
|
【uci-code】:CJK 统一汉字 U+8C55
|
【首尾分解】:一冫
|
【部件分解】:豕
|
【造字法】:象形
|
【汉字结构】:单一结构
|
【汉字五行】:(暂无)
|
【汉字笔顺】:一ノフノノノ丶
|
【笔顺编号】:1353334
|
【笔顺读写】:横撇折撇撇撇捺
|
|
【详细解释】:
|
〈名〉-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猪形,长吻,大腹,四蹄,有尾。本义:猪)同本义 [swine;hog;pig]豕,彘也。——《说文》六畜蕃息豚豕猪。——《急就篇》。颜注:“豕者,彘之总名也。”有豕白蹢。——《诗·小雅·渐渐之石》豕首纵目。——《楚辞·大招》有读史记者曰:“晋师三豕涉河。” 子夏曰:“非也,是己亥也。夫己与三相近,豕与亥相似。”——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
- 又如:豕心(豕贪食,用以比喻贪婪无厌之心);豕仙(战国时朔人献给燕昭王大豕,此豕年岁已有一百二十年,故称豕仙);豕牢(养猪的房舍);豕突(象野猪一样奔跑乱窜);豕首(猪头似的脸形)
|
|
|
【字源来历】: “豕” 是部首字。指大猪(有野猪称豕、家饲称猪之说)。《说文》:“豕,彘也。” 豕(猪)是人类最早的捕猎对象和家饲的动物之一,在出土的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黑陶上就刻有野猪的形象。甲骨文1-3正是突出了这一长嘴、大腹的特有形象,犹如豕的简笔画。金文、石鼓文、“说文古文” 和小篆分别写作 “、 、 、 ” , 逐步摆脱了象形字的特征, 向符号化发展。后又加义符“彖” (读tuàn, 表示猪乱跑窜)作“、 ” (读xī)。隶书(汉《封龙山碑》等)写作 “、 ” , 彻底告别了古文字。“𨴯” (读shǐ)用作河水名。 《山海经》: “水出焉。 ” 甲骨文、 金文写作“、 、 ” , 从字形看是门内有众多猪(豕) , 没有与水关联的字素,当是大型畜牧场,借指河水名。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