矰 [zēng] 字“矰”的解释和评论
|
【四角号码】:88866
|
【郑码查询】:malk
|
【gb2312码】:none
|
【Big5编码】:EDA4
|
【uci-code】:CJK 统一汉字 U+77F0
|
【首尾分解】:矢曾
|
【部件分解】:矢丷囗小日
|
【造字法】:形声;从矢、曾声
|
【汉字结构】:左右结构
|
【汉字五行】:(暂无)
|
【汉字笔顺】:ノ一一ノ丶丶ノ丨フ丨丶ノ一丨フ一一
|
【笔顺编号】:31134432524312511
|
【笔顺读写】:撇横横撇捺捺撇竖折竖捺撇横竖折横横
|
|
【详细解释】:
|
〈名〉- (形声。从矢,曾声。矢指箭。本义: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)
- 同本义 [arrow for shooting birds]矰,矰射矢也。——《说文》矰,箭也。——《广雅》矰矢矰矢用诸矰射。——《周礼·司弓矢》宛路之矰。——《吕氏春秋·直谏》走者可以为罔,游者可以为纶,飞者可以为矰。——《史记》
- 又如:矰矢(箭名。古代八矢之一,用以射飞鸟);矰矰(用丝绳系住石制箭头的射鸟工具)
- 短箭 [short arrow]万人以为方阵,皆白裳、白矰、素甲、白羽之矰,望之如荼。——《国语》
- 又如:矰弋(矰矰,矰缴。系有丝绳、弋射飞鸟的短箭。比喻暗害人的手段)
|
|
|
【字源来历】: “矰”是古代系有丝绳的箭。 《说文》: “矰,隿射矢也。” 甲骨文写作“、” , 均象 “ ” (矢, 箭)上缠绕丝绳, 十分形象。 小篆保留箭矢形, 去掉丝绳, 改用 “曾”作声符, 写作 “” , 成为 “从矢, 曾声” 的形声字。 隶书据小篆结构写作 “” , 成为今文。注: “矰” 与 “弋、隿” (同读yì)字义相同,均表示有绳的箭。不同者 “弋” 是原始的箭杆形,“矰” 是在 “矢” (箭)上增 (曾)加丝绳,而“谁” 才明确弋 (或矢)是用来射 “隹” (鸟)的。图为 “象形字书画” 《离骚》 (局部)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