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 [dǐng]
字“鼎”的解释和评论
【四角号码】:22227
【郑码查询】:lznx
【gb2312码】:B6A6
【Big5编码】:B9A9
【uci-code】:CJK 统一汉字 U+9F0E
【首尾分解】:目片
【部件分解】:目爿片
【造字法】:象形
【汉字结构】:上下结构
【汉字五行】:火
【汉字笔顺】:竖横折横横横竖折撇/竖折折横撇竖横竖横折
【笔顺编号】:251115132125
【笔顺读写】:竖折横横横折横撇竖横竖折
【常用词组】:
鼎铛玉石 dǐng chēng yù shí视鼎如铛,视玉如石。形容生活极端奢侈。 鼎鼎 dǐng dǐng[great;be very important] 盛大声名鼎鼎 鼎沸 dǐng fèi[noisy and confused] 比喻吵闹、乱糟糟的样子。有如锅里的水开了一样义兵鼎沸,在于董卓。--《后汉书.王允传》 鼎革 dǐng gé[change of dynasties] 建立新的,革除旧的。旧时多指改朝换代 鼎力 dǐng lì[your kind help;your kind efforts] 敬辞,大力(帮助)(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)多蒙鼎力协助,无任感谢 鼎盛 dǐng shèng[in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;at the height of power and splendour] 正当兴旺发达或强壮 天子春秋鼎盛。--《汉书.贾谊传》 鼎食 dǐng shí[extravagant and luxurious] 列鼎而食,吃饭时排列很多鼎。形容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钟鸣鼎食之家。--唐. 王勃《滕王阁序》 鼎新 dǐng xīn[innovate] 去旧;更新、革新方且言其主鼎新文物,教被华夷。--陆游《入蜀记》 鼎峙 dǐng zhì[tripartite confrontation;confront each other like a tripod standing on its three legs with tripartite balance of forces]鼎立,三方面并峙 如:三峰鼎峙 自擅江表,成鼎峙之业。--《三国志.孙权评传》 鼎助 dǐng zhù[great help] 敬辞,大力协助感谢鼎助之恩 鼎足 dǐng zú[three legs of a tripod-three rival powers] 鼎的腿,鼎有三腿。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形势如此则荆、 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--《资治通鉴》 鼎足之势 dǐng zú zhī shì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。 鼎族 dǐng zú[rich and aristocratical family] 豪门贵族君当结媛鼎族,以奉蒸尝。--白行简《李娃传》
【详细解释】:
〈名〉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,下面象鼎足。本义:古代烹煮用的器物) 同本义 [tripod caldron]。盛行于商、周。用于煮盛物品,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。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鼎,三足两耳,和五味之宝器也。——《说文》 又如:鼎峙(比喻三方并峙,如鼎之三足);鼎铉(指鼎);鼎鼐(鼎、鼐均为古代炊具,用来调和五味。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) 比喻帝王 [emperor]。如:问鼎;定鼎中原;鼎甲(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);鼎命(帝王之位);鼎业(帝王的大业) 指宰相 [prime minister]。如:鼎台(宰辅大臣);鼎臣(指宰相) 喻三公、宰辅、重臣之位 [high official]。如:鼎辅(三公,宰辅);鼎司(三公的职位) 指国家 [state]。如:鼎祚(国祚,国运);鼎运(国运) 〈形〉 显贵 [important]。如:鼎臣(大臣,重臣) 显赫,盛大 [great]高门鼎贵。——晋· 左思《吴都赋》 又如:大名鼎鼎;鼎甲(豪门大族);鼎姓(豪族,大姓);鼎能(大才能。指能力超群,举世无匹);鼎族(巨族,豪门贵族) 三方并立的,如鼎足分立 [tripartite]。如:鼎分(三分) 〈动〉 变革 [change;reformation]鼎新麾一举,革故法三章。——李商隐《赠送前刘五经映》鼎革固天启。——徐浩《谒禹庙》
【字源来历】: “鼎” 是个部首字。是古代重要器物。多为两耳三足(方鼎四足) ,用于烹调。相传夏朝的大禹铸九鼎以示天下,奉为神器,为传国之宝。由此象征王位和国家。 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写作“ 、 、 、 、 、 、 、 、 ” , 都是形状不同的鼎形, 器形纹饰毕现, 如描如画, 生动传神, 是典型的象形字。小篆夸张了 “鼎”的耳、足部分,远不如甲、金文直观。隶书(汉《鲜于璜碑》 )以直笔方折改变了篆书的弧笔圆折,完成了汉字由 “画”到“写” 的进化过程,从而成为今文。“鼏” 字《说文》称: “以木横贯鼎耳而举之。” 从金文、小篆写作“ 、 、 ”看, 不是本义。 上边是表示覆盖义的 “冖” (读mì) , 下边是 “鼎” ,应为鼎盖或有盖之鼎。图为 “象形字书画” 《九鼎图》昔禹王治水平天下,划九州为冀、青、豫、扬、徐、梁、雍、兖、荆,又收九牧之金,冶于荆山,铸九鼎象征社稷,成国之重宝,故有 “一言九鼎” 之语,示出言郑重、诚信。春秋五霸逐鹿,楚庄王陈兵周,探问九鼎式样、重量,而生 “问鼎” 之典故。史书记载,鼎上刻满各路妖魔鬼怪之形,用以提示族人免受伤害。九鼎于周末没于泗水彭城。唐宋年均曾仿制,后被金人掠去,不知下落。对图中器兆,禹王鼎乃周至西汉不同时期之器形,分别为:“司母戊” “大克” “蔡侯” “曾侯乙” “人面纹” “蝉纹” “盘口” “卧虎” “獣面纹” 等。丁亥榴月燕人大熊为鼎写真于石门寓中规格: 高208CM 宽91CM